隨著現代化、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大力推進,農村生活方式急劇變化,與之相應的是農村生態環境破壞和污染問題日趨嚴重,許多污染由農村向農村轉移,產生了嚴重的土壤、水質、空氣和農作物污染等問題,而且呈現出多種類、難降解、高危害等特性。《中國農村環境污染調查》的數據顯示,全國每年產生的1.2億噸農村垃圾幾乎全部露天堆放,使農村聚居點周圍的環境質量嚴重惡化,危害十分巨大。垃圾分類,被公認為是解決垃圾問題的重要途徑,然而國內眾多城市的垃圾分類試點工作卻紛紛以失敗告終,一些城市管理者甚至感慨垃圾分類是“世上最難做的工作”。不過,當城市垃圾分類工作難以為繼之時,國內部分農村的垃圾分類工作卻進行得如火如荼,而且收效甚是明顯。?
“可用的,賣鈔票;能爛的,變肥料;剩下的(不可回收的)才倒掉。”浙江省仙居縣橫溪鎮朱塘岸村的張大爺今年已經70歲了,原來根本沒聽說過垃圾分類,現在,他用這簡單的順口溜就把垃圾分類的原則記得很清楚。?
走進橫溪鎮朱塘岸村,隨處可見路邊放著藍、綠、橙3種顏色的大垃圾桶,上面標明可回收垃圾、廚余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示意圖。同樣,隨便走進任何一戶村民家中,也有這樣3種顏色的垃圾桶。按照設計,塑料、玻璃等可回收垃圾,將進行資源回收;果皮、菜葉等廚余可肥化垃圾,收集后,將經過沼氣池“變身”化肥;其他不可回收垃圾,則運到鎮中轉站,進行統一處理。?
規矩定下來,可是如果村民不遵守,垃圾分類也可能只是擺設?!拔覀冇袃纱蠓▽??!睓M溪鎮副鎮長吳偉鋒介紹說,一是“捆綁式”責任聯包工作機制,各級干部明確包干任務;并聯合轄區內的中小學校、幼兒園開展“小手拉大手”垃圾分類活動,以學生來帶動家庭參與到垃圾分類處理中。二是將垃圾分類工作列入村規民約,村民互相監督,做得好的村小組每月可領到小禮品,不自覺的村民要受到全村人的指責。鎮里也不定期抽調鎮勤廉跟蹤督評小組部分成員和社會上威望高的人員,組建“找茬組”進行檢查監督。?
在這兩大措施下,橫溪鎮垃圾分類已初現成效。吳偉鋒提到,自今年3月以來,10個試點村已分類處理垃圾1320噸,回收利用垃圾835噸,回收利用率達63.3%,產出生物有機肥12.5噸,垃圾分類誤置率控制在5%以內,每天運往縣垃圾中轉站處理的垃圾較過去減少60%。?
在浙江桐廬縣橫村鎮杜于村,家家戶戶門口都擺放著一黃一藍兩個塑料分類垃圾桶,按規定村民們把“可堆肥垃圾”倒入藍色桶,把“不可堆肥垃圾”倒入黃色桶。而不同的垃圾則有不同的保潔員進行收集、處理。“不可堆肥垃圾”直接運到鎮垃圾中轉站進行處理,“可堆肥垃圾”則由保潔員運到村垃圾處理站進行堆肥處理,將垃圾變成肥料。?
值得注意的是,每個垃圾桶上還清晰地標著數字。村干部姚興軍說,在他們村,每只垃圾桶都有自己的“身份證”,實行“一戶一號”,這樣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每家每戶實行垃圾分類的情況,并進行積分評比。每個季度村里將根據村民積分情況進行獎勵,而且到年底,表現好的村民還可以拿價值幾百元的獎勵。?
據統計,該制度推行以來,該村每天可以收集到“不可堆肥垃圾”一噸左右,每2天收集到“可堆肥垃圾”半噸左右?!巴瑫r,村里每個月由網格長帶隊按網格分布上門例行檢查,管理人員積分與網格長積分形成月結積分,月結積分在村務公告欄張貼通報,每季度按農戶垃圾積分進行鼓勵表彰,并設一二三等獎,按名次獎勵分發洗衣粉、肥皂、牙膏等小禮品?!币εd軍說,垃圾分類工作做得好,不僅使村容村貌得到很大的改善,而且也改變了村民的精神面貌。?
隨著黨委政府大力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農民垃圾分類意識悄然發生變化,農民參與垃圾分類積極性不斷提高,一事一議籌資開展垃圾分類已成為干部群眾的共識。通過三年的垃圾分類減量處理實踐證明:深入開展垃圾分類必須從改變農民思維、培育良好生活習慣開始,只有讓農民在垃圾分類和終端處理上知道如何簡潔明了地分類垃圾,并給他們生活、生產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才能讓“垃圾分類”的良好生活習慣種在農民內心,形成慣性思維并開花結果。